11月5日,《何以孔子》读书会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成功举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以孔子》一书作者孔繁轲;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王钧林;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部长、研究员孔祥安;济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广;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征;曲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芳;曲阜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岳耀方;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海峰;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孔子博物馆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孔淑娟;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辑韩刚立;曲阜市尼山镇党委委员、鲁源新村党总支部书记刘承彪等60余人出席本次读书分享活动。活动由孔子博物馆、山东友谊出版社主办,曲阜市融媒体中心王斐女士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在舂容大雅的古乐声中拉开序幕。大家围绕《何以孔子》一书的创作出版及其学术、文学、思想价值展开热烈讨论,就坚持“两个结合”、落实文化“两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表真知灼见。
郭思克馆长致辞
主办方代表、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首先致辞,向各位拨冗莅临的领导、专家致以热烈欢迎,为《何以孔子》读书会的举办奉上诚挚祝贺。他结合自己对《何以孔子》的学习阅读,谈了自己的理解体会,认为该书视野宏阔、思想深刻,收放自如、深入浅出,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意识和家国情怀;该书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回答了长期被关注的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体现了作者的深邃思想和鲜明立场。特别是该书逻辑严密、形式新颖,以先祖子孙之间的一问一答,使读者看到一位高山仰止的伟岸至圣、一个慈眉善目的可亲师长,进而透视出作者身为孔子后裔的浓厚情怀,以及对于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文化“两创”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研究。
徐恩多同学诵读
孔祥安先生诵读并发言
王斐女士诵读
孔子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徐恩多同学和孔祥安先生、王斐女士依次为大家深情诵读《何以孔子》中论述礼、仁、君子及儒家思想时代历史价值的精华篇章,与大家一同体悟至圣先师的思想光辉。
同为孔子后裔的孔祥安先生,在阅读这部孔氏后裔写孔子的书信体开山力作时,感受尤与旁人不同,不仅有亲切与震撼,也饱浸家族责任与文化使命之慨。他说,孔繁轲先生作为孔子后裔,没有炫耀其圣门血统,而是更多展现了孔氏后裔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保持对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孔子的敬畏。这种敬畏,不是传统社会所遵循的为长者讳、为尊者讳,而是对孔子客观公允的描述,还原历史上活生生的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采取虚构、夸张等文学手法,把孔子描绘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让作者笔下的孔子更加鲜活、贴合人性。全书各篇章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既有对一以贯之的孔子之道的整体把握,又有对不同问题的分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万变不离其宗,彰显了作者过硬的孔学功底。
刘承彪书记发言
而对于《何以孔子》一书对鲁源新村文脉赓续的特殊意义,村党总支部书记刘承彪激动地说,山东是“孔孟之乡”,而对于作为孔子诞生地的鲁源新村来讲,孔子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是村庄治理和发展的“主打牌”。近年来,鲁源新村抓住文化“两创”发展机遇,致力于对孔子文化思想的发掘,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孔繁轲先生作为孔氏后裔创作出版《何以孔子》,是我们鲁源新村的骄傲,也在无形中为我们注入了一份深厚的文化血缘归属感。《何以孔子》这部著作无疑会为鲁源新村深入落实“两创”,进一步擦亮“孔子名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共同富裕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
孔繁轲先生与杨朝明教授、黄发有教授对谈
孔繁轲先生、黄发有教授、杨朝明教授,围绕《何以孔子》一书的学术价值、文学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进行对谈。
杨朝明教授
杨朝明教授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普遍且共通的价值指导意义。我们今天要兴复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何以孔子”这破空一问恰好给了我们一个苍茫广阔的思考空间。《何以孔子》一书的成功之处,可以用“高、平、深”来概括。所谓“高”,就是能够站在时代高度,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所谓“平”,就是有历史的穿透感与在场感,叙事娓娓道来,文气流畅平实,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自然而然;所谓“深”,就是作者能深入理解孔子,客观准确地评价孔子的复杂人生和思想主旨,挖掘出孔子生平和思想中对中国发展前路与我们个体人生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何以孔子》出手不凡,单是书名便有种恢宏包举的气魄,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时代性、历史性的深沉叩问,立意高、视野宽,告知读者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礼敬传统文化,堪称研究与传播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成功之作。
黄发有教授
黄发有主席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着眼,认为本书是一部具有鲜明“跨文体”特色的创新之作,将散文抒情之真挚、小说叙事之条贯与史论析理之缜密融为一体,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颖锐的才思。尤其可贵的是,本书虽以传统文化宣传与普及为立足点,但学术专著的特质同样鲜明——史料翔实、考据精审、言出有据,而且善以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与精神共鸣。作者在刻画孔子时,情感是浓烈而克制的,正是这份克制,使这部书平添了一丝平实的深刻、蕴藉的炽热,在这中间,孔子师徒百折不回的理想主义信念与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也得以逐帧显现。毋庸置疑,《何以孔子》一书以其横跨纵贯的学科交叉特性,将文学性、思理性、史脉性冶于一炉,既可作探知儒家文化与孔学思想的重要读物,又可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化拓展。
《何以孔子》作者孔繁轲先生
在与专家、读者的对谈交流时,孔繁轲先生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强调“四个讲清楚”、首次提出文化“两创”,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蔚然成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恰逢其时。创作《何以孔子》一书,正是对坚持“两个结合”、落实文化“两创”的时代回应,也是身为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应有之责。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而不绝,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与符号。作为孔子后裔,这种与生俱来、自带“光环”的文化身份,使自己更觉传承千年儒风文脉是大任于肩、责无旁贷之事。当下,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文化建设作出系统谋划部署,以儒家学说、孔孟思想为主干的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源头,也迎来了振兴与繁荣的历史机遇。作为一位理论研究者、文化宣传者与文学创作者,无形之中赋予了更多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深知唯有砚田勤耕,方能不负先祖、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王钧林教授发言
应邀出席的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教授,祝贺《何以孔子》一书的创作出版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常说“铁肩担道义”,而孔子之道不外乎两个侧面:一为治国平天下之道,一为百姓日用之道。作者正是以孔子后裔的身份,以天然血缘中互通共振的脉动,回溯孔子的生命历程,剖析“何以孔子”——孔子之道的形成过程。这无疑是十分可贵、有益成功的探索。
临近尾声,孔繁轲先生结合专家、读者的发言,针对当今文化工作者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正如本书腰封指出的三点特色——学术性、故事性、思辨性,文化‘两创’工作正应建立在创作者扎实的学术基础上,以推陈出新、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社会奉献思想艺术俱佳的精品。这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我认为,在事关‘根’、‘魂’的重大问题上,文化工作者应保持定力、笃行有为,将贯彻‘两个结合’、落实文化‘两创’的部署要求项目化、实在化,使之真正落地。道路阻且长,然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孔繁轲先生、韩刚立总编辑向孔子博物馆代表杨金泉副馆长、孔淑娟副书记赠书
现场观众请孔繁轲先生签名留念
活动结束时,孔繁轲先生和韩刚立总编辑向孔子博物馆赠书;现场观众亦纷纷上前,请作者签名留念。
来源:山东友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