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体伟 | 嵩阳书院:既往圣开来学的千年书院
发布: 2022-03-30 11:44:4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薛体伟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3月11日第6版


20220311A6_brief.jpg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因其地处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前身是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嵩阳观改称太乙书院。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将太乙书院改称太室书院。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院额,将太室书院改称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汲嵩山之毓秀,纳峻极之灵气”,经历了五代的雏形时期、宋朝的鼎盛时期、金元明的衰落时期、清朝的复兴时期,其间尤以宋代及康熙到乾隆中叶两个时期最为兴盛。作为书香四溢的学府,嵩阳书院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熠熠生辉,它对中国洛派理学的传播,名震中州,影响全国。


2.jpg


  广开门户 延请鸿儒


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开始讲学,先后荟萃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程颢、程颐、司马光等,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程颢还为嵩阳书院制定教养、学制、考察等规定。程颢、程颐主讲期间,不仅使书院的讲学内容得以丰富,而且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活跃,促使嵩阳书院达到兴盛,成为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齐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金、元至明代中期的嵩阳书院,讲学活动处于低潮。到了清代,耿介主持嵩阳书院,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他认为,“非籍同人切磋砥砺之益,恐不能相与有成”。因此,除自己讲学外,耿介还广开门户,延请各地学者前来讲学,有河南一带的知名学者,如窦克勤、李来章、冉觐祖等;还有任职河南的官员,如河南知府汪楫,中州督学使者吴子云、林尧英等;他还邀请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张沐讲学,相互争辩,求证学术。
  耿介在《嵩阳书院送李礼山先生归省》一诗中,描述了共同探讨学问的情景:“有时坐川上,清风披绿筠。有时到叠石,幽壑郁长林。谈道而讲德,荏苒经十旬”,并道出了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临岐何所赠,把袂不忍分”。为了延续书院的“会讲”制,耿介取曾子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订立了《辅仁会约》,规定“每月初三日,一会嵩阳书院”“每月十八日,一会嵩阳书院”,会讲时“不用柬邀,晨刻齐集,序揖序坐”。

这种开放门户、延请师儒的做法,不囿于一家之说,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嵩阳书院也因此名声大振,最盛时生徒曾多达数百,各地前来求学的学生接踵而至,一时蔚为奇观。在良师的循循善诱下,嵩阳书院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生,康熙辛卯年(1711年),河南全省在开封拔取举人,按拔取名额,一县不足1人,嵩阳书院就中了5人。


 传播儒学  开启洛学


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小觑的丰碑,自五代、北宋至清代,儒学的传道授业始终在嵩阳书院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载,他们主要讲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通过四书,达于六经。讲学期间,程颢、程颐以孔孟学说为理论体系,并摄取佛教、道教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世人称之为“洛学”。嵩阳书院也因此成为理学传播重镇,“新儒学”发祥地之一。

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为传播理学的主要力量,据河南嵩县程村二程祠中的《二程门人名单碑》记载,程颢、程颐一生中培养出的有名学者就有88人之多,其中,对二程理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是杨时。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早在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已拜在程颢门下求学问道。学成南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说明程颢对杨时南传其道寄予厚望。程颢去世后,杨时再次北上求学,投在程颐的门下,遂有“程门立雪”一番景象。后来,他继续潜心研究二程理学,将“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尊为“程氏正宗”。

到清朝康熙初年,以耿介为代表的学者普遍地意识到振兴“洛学”之必要,提出“吾辈居近伊洛,当使二程之学大振于今日”。窦克勤在《嵩阳书院记》中详细阐述了耿介兴复嵩阳书院的宗旨:“其学务以洛闽为宗旨,孔孟为要归,其教人务以主敬为根本。”可以说,清初嵩阳书院的复兴与“洛学”的传播、阐扬相始终。中州士人群体依托嵩阳书院传承、复兴“洛学”,他们通过祭祀、讲学、纂史修志等方式培养道统认同,对“洛学”的继承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洛学”收获了北宋以后的再度繁荣。


    经世致用  立德树人


嵩阳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儒学经典,而且传播经邦治国思想,不仅为学生授业解惑,而且为天下人提供济世之道。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的同时,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卷至21卷就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编纂而成,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总结历朝政治智慧,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留下千古佳话。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从嵩阳书院走出去的学生的志向。

在以儒学为基本讲学内容的基础上,嵩阳书院特别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不仅进行道德讲解,而且从建筑和环境上给以体现,并利用适当的礼仪活动,激发学生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按照《嵩阳书院志·祀典》规定,每年于仲春、仲秋季节,由山长率领全体师生举行祭祀,在先圣殿和先贤祠祭祀时,还要宣读祭告文书,表达崇高的敬意。通过礼仪和祭祀活动,进行模范教育,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效仿,达到劝诫规励、见贤思齐的目的。

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至清代末年的970余年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生,他们不仅学问扎实,而且品德和名节也多为世人所赞颂。如五代与北宋初叶的书院名徒,有冯吉、杨璞、安德裕、吕蒙正、滕子京等;北宋中后期书院名徒,有张载、杨时、游酢、李唐、张九成等;金、元时期书院名徒,有马祖常、滑寿等;明代书院名徒,有李敏、王铎、崔应科、刘景耀等;到了清代,书院名徒众多,其中,耿介门人景日昣由李先容介绍到嵩阳书院读书,1691年景日昣经过殿试考中进士,历任知县、少卿、侍郎等,官至一品,是清代嵩阳书院出仕官阶最高的学生。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嵩阳书院,继往圣开来学,始终传递着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始终传递着不囿成说的创新精神,始终传递着立德为先的人文精神,时间越长,传之愈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柯昊 | 颜真卿及其家族的忠义家风